摩洛哥美食地圖三毛最愛街邊小吃 4
發布時間:2013年07月10日
摩洛哥,這個被茫茫大西洋、蔚藍地中海和金黃撒哈拉沙漠包圍著的北非國家,三毛和荷西成婚的地方,《北非諜影》故事發生的地方,街頭巷尾遍布市井美食,來這里不但可以親歷那些經久不衰的愛情故事,還能和心愛的TA攜手不戒葷臊不講儀態,一次過嘗遍歐洲最流行的美味。
狄瑪愛佛納廣場的饕餮大餐固然豪華,摩洛哥人平時也吃得毫不含糊。摩洛哥的南北口味固然有所差異,但全國人民都吃酷司酷司(Couscous)。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9世紀的酷司酷司,原意為粗粒小麥粉,類似于我國北方的小米,是摩洛哥乃至北非、中東、南歐甚為盛行的主食,也指一種用粗小麥粉烹飪而成的摩洛哥主菜。
柏柏爾族人家的正宗酷司酷司

酷司酷司看似簡單,也就是幾種蔬菜、肉下面鋪了一層粗粒小麥粉,其實做起來工序頗多。先炮制一鍋濃雞汁,把加了雞汁的小麥粉蒸熟,敷上陳年奶油再蒸,反復三次,直到雞汁的甜和奶油的香都被小麥粉吸收了,透出黃澄澄的誘人色澤。然后,在小麥粉上放一層雞肉,雞肉上方,用切成長條的胡蘿卜、葫蘆瓜等瓜菜堆成金字塔形,最后蓋上圓錐形的陶罐蓋子,小火慢蒸,蒸到蔬菜和肉都松軟入味了才上桌。
《射雕英雄傳》里寫黃蓉做“二十四橋明月夜”,把豆腐放入火腿內吸火腿的鮮味,而酷司酷司最好吃的也不是肉或瓜菜,而是在底層吸盡精華的小麥粉——松軟而馥郁,香甜不膩,非常適合中國人的口味。這一路吃到最美味的酷司酷司,卻不是在知名飯店,而是在進撒哈拉沙漠的路上,柏柏爾族司機帶我們去他家歇腳,順便分了一點他家人的午餐給我們吃。我不由得驚嘆:原來摩洛哥最牛的大廚是鄉間農婦!
塔津(Tajine)是另一種摩洛哥主食,一般只有肉類,不放蔬菜和小麥粉,但也跟酷司酷司一樣用陶罐慢燴數小時。但營養齊全的酷司酷司才是我的最愛。
說起來,陶罐是摩洛哥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炊具,主食都是用陶罐做的。就連做游客生意的市場,彩繪小陶罐也處處可見。常見的陶罐有兩種形狀,一種是桶裝,上下稍細,用來熬羊肉和牛肉;另一種是圓錐狀,用來做酷司酷司和塔津。
用陶罐烹飪出來的菜肴特別入味,摩洛哥人甚至不用煤氣不用明火,用炭火慢慢煨,一道菜不花三兩個小時做不出來。有人說,會煲老火靚湯的廣東女人能拴住男人的胃和心,而炭火煨出的摩洛哥美食,也該讓遠道而去的中國男人討得女友歡心了?!?/p>

自制三文治:面包,橄欖,沙拉,鷹嘴豆和肉丸子
來源:網易